
11月7日,作为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活动的重要环节,首届“AI+城市空间与未来”高端对话在江城武汉隆重举行。本次对话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江岸区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信息管理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承办,汇聚了来自国内外人工智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等领域的顶尖院士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城市发展,为武汉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塑造未来竞争力出谋划策、凝聚共识。

会议选址于原日本三井洋行职工住宅改造焕新的“四维空间”,传统建筑与未来议题在此交汇,呼应了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的会议理念。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谢盈盈、武汉市科协副主席袁艳斌及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吴俊勤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吴俊勤局长指出,武汉肩负着习总书记赋予的“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使命,而技术创新是答好这一时代考题的关键钥匙。眼下,AI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本次高端对话正是武汉响应国家号召、拥抱技术变革、抢占未来城市发展先机的重要实践。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WCCO国际联盟组织成员、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张建庭、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俄罗斯建筑与建设科学院外籍院士韩林飞,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院长梁鹤年(线上),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于志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主任李海亭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报告,围绕 AI 如何改变城市空间形态、提升生活品质、升级产业结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讨论,现场思维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吴院士以宏大的文明视角,将会议提升至哲学高度。在其题为《城市生命 数智赋能》的报告中,他从“文明(Civilization)”的源流讲起,深刻阐释了城市空间组织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统一。他指出,城市的形态始终由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流”所决定,形成“以流定形、形流相生”的智慧规律。面对AI 浪潮,吴院士创造性地提出,必须用数千年的城市文明来“训练”AI,使其理解并遵循这一底层逻辑,从而辅助人类推进文明的迭代升级,让城市从一个物理世界,真正演化为一个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进化的“生命体”。

张建庭 原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湖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WCCO国际联盟组织成员,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
张建庭主任以《保护活态遗产工程的设计理念——记修复西湖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范围杨公堤景区》为题展开分享。他以其亲自主持的经典案例,向与会者生动展示了如何以极为审慎、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这一案例与 AI 的未来图景形成了巧妙呼应,它提醒所有规划者: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以人为本”、尊重历史、顺应自然,始终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基石,未来的智慧城市,必然是科技魅力与人文温度交织的杰作。

梁鹤年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院长、教授
梁鹤年教授在线作了《AI 与城市空间的重思:从功能分区开始》的报告。他直指现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式,提出 AI 的强大关联分析能力,正帮助我们重新发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内在的、复杂的有机联系,规划师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空间”,打破僵化的功能分区,利用 AI 规划出更富活力的混合功能社区,强调政府需重塑治理责任,提出社区规划师或将成为衔接技术变革与民生需求的关键职业方向。

沈振江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沈振江教授以《智慧营造——城市与建筑的智慧服务》为题展开分享。他立足智慧营造理论体系,系统阐述了城市与建筑在智能化与低碳化背景下的协同发展路径。他聚焦城市与建筑的智能化、低碳化协同发展,提出以智慧场景为载体,通过人居环境感知、全空间无人服务等生态构建,结合“被动节能+主动管控+能源管理”技术体系,实现建筑“设计-建造-运维”全周期零能耗目标。

于志刚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于志刚主任以《AI+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为题展开分享。他的报告从国家治理层面展示了最前沿的实践,立足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需求,详解自然资源部“一张图”建设的战略价值——以“一张网、一套数、一平台”为支撑,通过统一地理底图与产权底板,赋能规划编制、用途管制、灾害预警等多场景数字化应用,为实现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治理和智能化决策提供了国家级解决方案。

韩林飞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俄罗斯建筑与建设科学院外籍院士,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韩林飞教授在其《抽象与具象世界中的人、建筑、城市与自然——AI时代的挑战与应对》报告中,以抽象与具象认知的演进为哲学根基,在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中人与建筑、城市、自然关系演变的基础上,探讨了AI时代技术冲击下人类价值定位、建筑功能、资源诉求和生产方式的全方位改变,提出建筑与城市需在继承中革新,通过具象遗产价值重估与适配改造,实现人与自然更高维度的可持续共生。

杨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杨滔副教授在《AI+未来城市》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驱动未来城市范式从“静态规划”向“动态生长”跃迁。基于物理、社会、经济与文化多维度融合,未来城市通过“全时空感知、全要素联动、全周期迭代”的数字孪生底座,构建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交互的智能生命体。其核心创新在于提出“具空智能”理念,将空间视为能通过嵌入传感器、AI模型与动态交互,主动感知、预测并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动系统。这一变革重构了城市专业内核:建筑从静态构成转向人机交互架构,规划从空间资源分配升级为AI驱动的时空调度,设计从形态塑造拓展为万物交互体验。未来,依托时空序列学习与群体智能,城市将向“自感知、自决策、自学习”的群体时空智能体演进,最终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未来愿景。

李海亭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碳计量中心主任,正高职高级工程师
李海亭主任以《移动测量与时空智能赋能城市治理》为主题,向与会者展示了AI技术如何从“云端”落地,精准滴灌到城市治理的细微脉络之中。他指出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警,而时空智能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引擎。他介绍了利用移动测量车和“激光点云+AI识别”技术,在停车治理、大型活动保障、碳排放管理等实践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象化地描绘了AI赋能下的未来城市图景。
本次高端对话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汉在“AI+城市”领域的前沿探索迈出了坚实且重要的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作为承办单位,将以本次对话为新起点新动能,把专家们的思想火花转化为行动指南,进一步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全域地理空间底座为“城市数字孪生”基底,扎实推进AI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升级中的全链条、深层次应用,面向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理念、数字底座、数字技术和数字场景的“四维创新”,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武汉思考”与“武汉样本”。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