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风光优美。
4月23日,《武汉市江夏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省人民政府批复。这是全省首批获批的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一。批复明确江夏区发展定位:建设成科技创新策源和转化高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并对耕地保有量等重要指标和实施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到2035年,江夏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2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3.2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0.46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1.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4.36亿立方米。该总体规划是对江夏区国土空间的全局安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今年上半年,江夏获批新增建设用地18宗、3357.7亩,位列武汉各城区前列。图为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桥加快建设中。
根据总体规划,全区划分为“两带两廊六区”,谋划实现全域发展。两带:以107国道为纵轴的G107景观带和以金龙大街为横轴的垂江山林生态景观带。两廊:以青菱湖为主线的青菱湖滨水景观风貌廊、以梁子湖大道为主线的大梁子湖滨水景观风貌廊。六区:智创新城风貌区(大纸坊主城)、临港制造风貌区(金口新城)、金口古镇风貌区(金口)、山坡农旅风貌区、滨湖湿地风貌区、田园郊野风貌区。
根据总体规划,全区构建“城市组团—新市镇”两类和“中心组团—特色组团—重点新市镇—一般新市镇”四个层次城镇体系。产业规划方面,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强力推进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创武汉“康谷”;提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江夏“创谷”。依托金港、大桥新区,加快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大桥新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加快庙山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扩量发展。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度假、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业态,推动现代文旅全域发展;沿“文化大道—金龙大街”打造江夏商贸十字轴,推动商贸物流创新发展;以乌龙泉、郑店产业组团为重点,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藏龙社区志愿者为快递小哥讲解民生地图。
近年来,江夏通过产业多元布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等系列举措,实现向新、向优、向强的增长态势,“车、光、康”3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预制菜特色产业高位起步、位列全国百强基地28位,量子科技研究院揭牌运行,低空经济无人航空器成功首飞,积极布局AI、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X个未来产业,“331X”产业体系挺起“脊梁”,13条产业链锻强“身板”。
江夏锚定奋力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高质量发展“331X”现代产业集群,预计到2026年,GDP将突破1500亿元。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汤逊湖,水域面积47.6平方公里,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南邻江夏区纸坊城区,北靠武汉三环线和华中农业大学,西边是文化大道,东面为江夏大道,均穿湖而过。汤逊湖区域自然风光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这一生态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江夏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积极行动,开展《建立以汤逊湖(含黄家湖)为单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江夏区范围编制工作,主动谋划生态资源优势转化路径。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汤逊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在完善中,获批落地后,将科学指导湖区具体项目实施建设。这也意味着,汤逊湖环湖单元建设就此拉开大幕。未来,汤逊湖将探索“生态修复+科创引领城市更新”的方式,打造“大湖样板”。汤逊湖以南,美丽乡村星罗棋布。根据国家建立国土空间体系有关要求,江夏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积极指导各街道根据村庄发展建设实际需要,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江夏区共批复村庄规划24项、涉及36个村(大队)。今年至今,批复村庄规划12个、涉及20个村(大队)。“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在确保村庄生态底色的同时,保障乡村振兴产业用地,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