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硚口区人民政府主办、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指导的汉江湾副中心创新发展主题研讨会在武汉新工厂高新技术产业园圆满召开,共同商定汉江湾副中心的未来发展蓝图。
汉江湾位于汉江北岸,是硚口区西大门,“两江四岸”东西山水轴线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区三大城市副中心之一。汉江湾曾因工业企业聚集而闪耀荣光,建国初期曾被列为国家156项恢复性建设项目之一,到改革开放时期,已聚集194家工业企业,成为武汉市老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老工业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城市发展,2008年起,按照市政府战略部署,化工企业逐步外迁。当前,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市场层面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汉江湾转型发展迎来新机遇,如何把控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营造,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问题。
当天上午,专家顾问团听取了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关于汉江湾副中心基本概况和初步发展构想的介绍,并走访踏勘汉江湾江滩以及汉江湾国际中心、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武汉)创新中心、汇丰企业总部等重点企业,在创新中心AI互动中,见证了硚口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的优异成绩。
下午,汉江湾副中心创新发展主题研讨会在武汉新工厂高新技术产业园召开。
硚口区赵宏亮区长主持会议。
周耕书记致欢迎辞,他表示硚口区将坚持以产兴城,努力建设数智赋能、活力涌动的创新之城;坚持以城兴业,努力建设功能完善、潜力无限的宜居之城;坚持三生融合,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绿色之城。
会议伊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做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社会正处于增量向存量转型发展时期,发展主体、发展模式和发展逻辑都有新变化。在此形势下,房地产、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单一的园区化产业发展路径终结,CBD商业楼宇快速退潮,商业综合体由产业消费逐步转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传统产业仍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未来城市“新空间”的价值导向将更加关注多元功能织补、社群裂隙缝合、文化价值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本水平提升。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教授作主旨演讲。他强调,好的实体企业同时是软件产业,数字技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未来几乎所有企业都将在多元宇宙的融合环境下开展新一轮转型。投资数字产业应当注意软硬件不同的底层逻辑,硬件强调质量,软件更强调快速迭代,更有效的办法是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人工智能应用要坚定数据的基础和中心地位,驱动着设计、工艺、生产、管理、供应链等一切企业活动环节。同时,要对微弱信号保持敏锐,在通常不被关注的数据中发现高阶相关性,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发展速度。
在“汉江湾城市副中心与城市规划建设”圆桌会议上,同济大学周俭教授担任主持,与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教授、SOM事务所俞海星副总监、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李箭飞副总工程师、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徐志国副总经理,就副中心发展定位、空间特色彰显、城市开发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一致认为汉江湾要警惕陷入传统城市副中心求高求大建设的陷阱,应以都市产业、创新产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为切入点,确定发展定位,与其他城市副中心实现差异化发展。空间营造上应结合新时代产业发展空间诉求以及人的生活需求,强化功能集聚与复合,塑造小型化、精致化、嵌入式空间,增补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服配套资源和便捷的产业配套资源,吸引人口集聚、产业集聚。
在“汉江湾城市副中心与产业经济发展”圆桌会议上,湖北人工智能学院马修军院长担任主持,与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樊志宏院长、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黄立平总裁、蚂蚁数科智链数通部李书博总经理,就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汉江湾要加强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利用AI+医疗等数据采集、场景应用优势,打造武汉市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先锋区。要以企业为中心,不是先有空间等企业,而是先有企业谈空间,要以引入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头部企业数量以及产值效益为衡量标准,确立汉江湾人工智能高地地位。同时,要不断增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撑未来副中心发展蓝图。
最后,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吴俊勤代表主办方致感谢辞。吴局长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六个城市建设,汉江湾都有坚实的基础,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确立副中心地位,汉江湾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期。面向未来,汉江湾建设要坚持系统化思维,既要高站位谋划,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也要有绣花功夫,把汉江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城市中。既要注重核心功能培育,抢抓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构建“龙头+配套”产业体系,也要注重既有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效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