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新闻动态
武汉智能建造“加速跑”,97个试点项目引领“建造”变“智造”
2025-07-21 17:38 大武汉APP
  • cc82910c78bc6c37d401c113eb43b030.jpeg

    近日,湖北省首届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竞赛(决赛)在汉落幕。武汉多项智能建造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斩获佳绩,标志着全市由“建造”向“智造”的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近年来,武汉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以试点企业、试点项目为切入点,系统性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取得新进展,累计评选出9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其中,全市首个获批备案的第四代住宅中建壹品汉韵公馆,项目以工业化造楼机、智能远程控制塔机,无人化物料运输系统等智能装备,为高温施工安全装上“科技盾牌”。此外,应用第二代装配式造楼机,设置单层标准模块化平台,平台集成顶加节智能塔机,3D打印机器人、布料机器人,智能无人施工电梯等智能设备,打造“空中智能工厂”,实现关键工序机械化率85%,工期缩短20%。造楼机则采取“标准化构件+柔性生产线”模式,在工厂预制,模块化卫浴、机电墙板等单元再运输至现场,像 “搭积木” 一样拼装,减少高温作业时长,通过遥控实现遮阳挡雨,使作业区域温度降低5—8摄氏度,提升了作业人员舒适度。远程驾驶智能集控数字塔机让操作人员从高空暴晒的驾驶舱迁入地面控制室,不仅改善塔吊司机作业环境,更降低高空作业风险。

汉韵公馆俯瞰图


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项目是全省内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首个采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打造的建筑工程、湖北省数字试点工程。

该项目通过国内首个建筑工程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应用,实现了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一模到底、无图纸建造”。在三维协同平台上,上下游企业使用同一三维模型沟通协作,将建筑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了跨专业、跨企业、跨地域的协同工作。以幕墙施工为例,协同作业后生成建筑“数字孪生”模型,让上游钢材加工企业进行精细化、定制化、批量化加工,材料到现场后再如同“造汽车”一样进行精准安装,建设装配率高达77%,成为湖北省内建设装配率最高的民生工程项目。

光谷国际社区位于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区


光谷科学岛作为武汉市智能建造重点项目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聚焦科技创新,处处体现智能建造理念。据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在一期项目建设过程引入5台5G塔吊远程操控设备,让工人在地面操控即可完成材料吊装,不再需要高空作业,加快了项目“攀升”速度。项目还引进抹灰机器人,于主楼和地下室等施工场景进行大面积使用,其工作效率是人工抹灰的6至8倍,同时可以精确控制抹灰的厚度和均匀度,免去了搭脚手架步骤。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智能建造正不断刷新纪录,越来越多“智能神器”逐步惊艳亮相。智能化的生产不光带来了精度的跃升,也让工人从“露天作业”转向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工人的体力消耗和高温中暑的风险。

湖北疾控中心效果图


今年以来,武汉成立了智能建造专班,印发《2025年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要点》,为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集聚,目前已累计评选出9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55家试点企业及17个试点园区,新建装配式建筑超8700万平方米,并打造5家国家级、9家省级示范基地。

下一步,市资建局将加快制定智能建造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在BIM正向设计、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不定期组织“标杆项目现场观摩会”,重点展示“空中造楼机”、BIM全流程应用等示范成果,助力武汉在建筑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书写“武汉智造”新篇章。


相关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5鄂ICP备20003120号-1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267号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主管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管理与维护
地    址: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13号
信访电话:027-82700225
咨询电话:027-65770883
党风廉政(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专项整治、“四风问题”及作风建设)
举报电话:027-82700197
耕地保护专项监督 027-827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