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共同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研究谋划“武汉行动”,共同推动武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我局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下为湖北省战略规划中心副主任陈涛发言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已经专家审阅同意)。
湖北省战略规划中心副主任 陈涛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背景与十年前有很大不同,十年前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经济“万马奔腾”时期,城市出现了像奇奇怪怪的建筑、大广场、大马路、大拆大建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当时城市会议主要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病”问题。十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再次召开,不仅仅因为城市病,而是城市发展已经从规模增长到了存量提质的转型阶段。这十年武汉的探索成效显著,历史街区活化让老城区的平和打包厂、巴公房子等成为网红地标,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让城市焕新升级。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5个转变”既是工作理念,也是方向指引,会议部署的“1+6”重点任务则是行动纲领,亟需我们深化落实。
01
聚焦“三个”层面,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武汉都市圈层面
武汉都市圈是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特别是武鄂黄黄区域,经过多年建设,内部联系紧密、基础扎实,应进一步深化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延,共建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武汉新城-花湖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建设,高质量打造“五型枢纽”;加快完善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建设,推动交通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武汉都市圈圈内一体化发展水平,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标杆,以更高能级辐射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域层面
在省域层面,湖北深入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顶点的“金三角”区域为主战场,着力构建“省会带动、汉襄宜协同、多点支撑”的全新发展格局。江汉平原虽具区位优势,但因历史政策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需通过强化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交通设施与枢纽功能联动、民生福祉和社会保障互通、文化传承和文旅品牌共塑、制度设计和营商环境一体为重点,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把“金三角”打造成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江汉平原腹地发展。武汉作为当仁不让的“老大哥”,必须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交通基建方面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金三角”由松散联动向紧密型协同转变。
长江中游城市群层面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层面,要以武汉都市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武汉都市圈恰似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蝴蝶身体”核心,武汉-长沙-南昌与汉襄宜“金三角”形成蝴蝶南北“两翼”,北翼依托沿江通道和福银通道,加强与襄阳、宜昌的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汉襄宜“金三角”;南翼依托京广通道和京港(台)通道,加强中三角城市群间合作,实现“武汉-长沙-南昌”联动发展。但当前武汉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与上海在长三角的引领作用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必须跳出武汉看武汉,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市州”等模式优化分工,疏解非核心产业,提升高端功能,真正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
02
建设“六个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既是国家对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武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方向。
首先,“创新”是未来影响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因素。武汉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等丰富的科教资源,在芯片、集成电路、垂直领域大模型等科技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一方面要筑牢创新策源的力量根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强创新策源技术攻关;另一方面,也要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包括培育创研氛围、引导耐心资本、制定宽容政策等,加速创新策源的成果转化,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其次,在“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方面,武汉也有一定的探索。存量更新阶段,武汉应当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统筹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武汉城市规模大、类型多样,不同区域面临的更新需求各异,例如环湖片区更新、产业片区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等各有不同,目前武汉城市更新缺乏一条整体的轴线串联各种类型的更新。建议依托武汉市推进的“三百工程”,以“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百年历史风貌街区”“百里城市绿道”为基础,打造一条经典线路,串联汉口、汉阳、武昌,整合沿江蛇山、龟山、月湖、武九铁路公园等,与以湖为单元的绿道结合起来,从城市特色区到居住区,把自然生态空间、历史文化节点和市民日常活动空间有机串联起来,让“三百”成为武汉城市更新一个有效的载体和路径。结合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发展,将自然生态、历史记忆与市民生活空间深度交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打造展示武汉、体验武汉的“城市流动客厅”,构建起“可漫步、可感知、可参与”的城市新空间,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传承与城市生活的深度交融,推动武汉建成世界级的滨水空间典范。
03
重塑文化载体,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武汉虽有知音文化、码头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却未能像西安大唐文化、成都熊猫文化那样,通过精心打造、环境营造和有效串联形成有影响力、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和体验场景。在城市更新中,武汉部分区域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特色文化载体缺乏的问题,部分街区业态同质化现象突出,过度依赖咖啡馆、文创店、网红餐厅等商业化形态,削弱了本土文化辨识度。比如,武汉码头文化中的“早酒文化”,虽然其本身极具特色并深受外来访客欢迎,但现实中却因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体验感差而难以承载其文化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将这类特色文化置于适宜的历史之径、文化之径或绿道之径之中,打造出既能体现文化精髓又具吸引力的优质载体,展现城市的文化魅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