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十五五”规划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 彭恺:以守正创新中的“变与不变”,指引城市高质量发展——对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学习的体会
2025-08-17 19:05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日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共同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研究谋划“武汉行动”,共同推动武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我局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下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彭恺发言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已经专家审阅同意)。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  彭恺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明了将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目标,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既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也创新了面向城镇化稳定发展期、城市存量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的实施路径。

01

守正创新中的“变与不变”

(一)“不变”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无论时代如何演进,“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确立民生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也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人民始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主体。由此,人民性贯穿始终,是我国城市发展逻辑的“守正”之本。

(二)“变”的维度——发展阶段、目标与路径

一是发展阶段改变,我国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6%升至2024年的67%,城镇化发展阶段已由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城市工作形势已发生本质上的改变,需突破惯性思维以主动应对。

二是发展目标升级,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系统全面地指明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在原有强调“宜居、韧性、智慧”的基础上,再增“创新、美丽、文明”。展现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多维属性,也是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具象化表现。

三是发展路径革新,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立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准确研判,特别是基于“两个转向”的认知,提出“五个转变”的发展路径,强调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工作重心、工作方法上进行系统化革新,凸显人本化、集约化、特色化等原则,关注城市工作的治理化转向、统筹化思维。为“怎样建设城市”指明了切实的行动路径。

02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重点考虑的三大关键

(一)凸显“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不仅是宏大叙事型的标志性项目,更是市民日常生活服务便捷性的完善、公共空间品质的艺术化提升,由此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城格局、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应依托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将历史街区活化利用与民生服务设施改善相结合,这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的本地化诠释,也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武汉样本。

(二)锚定“城市更新”核心战略抓手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表明在将来一段时期内,城市更新是存量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中的工作重点。在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改造过程中,需重点健全完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强化“城市运营/空间运营”理念,研究制定有效的土地、财政等支持政策,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并重点破解产权界定、财务平衡等关键实施性难题,深度挖掘城市更新潜力,使其充分发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

(三)筑牢“创新业态”空间保障基石

未来城市能级的提升必然依赖于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城市发展需高度重视创新业态及其空间支持系统建设。武汉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智力资源,结合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应重点考虑以空间保障措施来支持创新业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创新空间与传统功能明确的工业、居住等空间不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规划建设必须更加弹性,来适配其服务的新兴产业导向,确保创新空间有效支撑创新产业的发展。


相关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5鄂ICP备20003120号-1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267号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主管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管理与维护
地    址: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13号
信访电话:027-82700225
咨询电话:027-65770883
党风廉政(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专项整治、“四风”问题及作风建设)
举报电话:027-82700197
耕地保护专项监督 027-827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