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共同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研究谋划“武汉行动”,共同推动武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我局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下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何依的发言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已经专家审阅同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何依
旧中纳新:探索“嵌入式”的城市修补方法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其核心在于推动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由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由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在城市上建城市”是一个新旧更替、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求我们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有效利用既有的各类设施,进行功能重置、空间重组、品质提升。
过去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存在大量“运动式”项目和“政绩类”工程,这种“一时一事”的规划建设行为,由于缺乏长远考虑和系统思维,导致城市发展难以进入和谐有序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存量更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概念,既要摆脱土地存量的惯性思维,向空间存量和场所存量拓展,也要突破投资建设的单一模式,向社会治理和消费运营转型。修补城市要有“嵌入式”的规划理念,抛弃成片开发思维,通过旧中纳新来植入节点与线路,在改造提升中高效利用各类潜在的资源,发展空间经济和场景经济,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在新旧共生中带动旧城复兴。
此外,县城发展必须避免复制大城市的成片开发与高层住宅的老路,县城具有社区性或社团性的熟人社会特点,其发展规律需紧密结合当地人口、产业,尤其是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在规划方法上,融入社会学视角,甚至人类学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理解在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绝非“图上画画”就能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 彰显“江湖城市”的地域风貌特色
过去三十年快速甚至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思维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将空间生产简化为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钢筋混凝土的模块化拼贴,不仅消弭了城市的地域特征,更造就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景观。这种空间生产的“产品化”倾向,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漠视与消解。
未来城市发展亟需建立“双赋能”范式:既要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塑造差异化空间形态,更要通过历史文化解码培育独特城市气质。这种基因型发展路径,或将破解当代城市“特色危机”的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错位发展与文化自觉。其中,河流是城市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对于武汉来说,坐拥“长江与汉水”十字交汇的独特格局,兼具“大江、大河、大湖”的壮阔景观,其水文禀赋在全球城市中绝无仅有。更有长江大桥,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武汉气质的巅峰象征, 它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一座横跨天堑的史诗级地标,与武汉“九省通衢”的开放精神高度契合。并且连接龟山与蛇山,使自然山势与人文工程完美融合,犹如“躺卧的埃菲尔铁塔”,既有工业时代的雄浑气魄,又蕴含“龟蛇锁大江”的诗画意境。未来,武汉可依托这一超级IP,打造世界级滨水文化景观,让“长江之心”定义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武汉历史之径”项目,借鉴“City Walk”流行趋势,采取“以点串线,以线带圈”策略,将历史建筑、街巷肌理与市井商业有机融合,形成“可漫步、可消费、可体验”的文旅生态。核心目标不仅是展示历史,更要培育真正有生命力的“烟火经济”。 例如修缮后的巴公房子成为打卡点,虽然建筑本身产出的商业效益有限,但围绕历史节点激活了周围的“众创小店”(如热干面摊、手作工坊、社区咖啡馆),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自身盈利,而在于作为“流量入口”带动历史街区复兴。
小中见大:关注“非正规”的城市空间潜力
传统观念中,老城区常被视为发展洼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在新区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旧城区的稀缺价值正日益凸显。宜人尺度、混合功能的有机肌理,充满故事、街坊邻里的集体记忆,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社会资本。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城市空间发展也从政府视角的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视角的小微多元,民间力量与政府权力相互博弈,空间生产和消费群体共同创造,规划与非规划每天都在发生着图底反转——非正规性城市被正规化,正规性城市被非正规化。
武汉市推进旧城更新工作需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突破传统“留-改-拆”的物理更新框架,通过导入新型产业与消费业态激活存量空间价值,注重强化城市“缝隙空间”的场景赋能,通过后续的空间使用与运维来延长价值链。因此,老城区内丰富的巷道、屋顶、庭院等小微空间或隐资源,可用混合方式共同创造出的独特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未来还需要在非标性、非正规性的地方实践中,探索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模式与路径。
最后,武汉的竞争力,在于“大江大湖的大气魄+街巷里份的小烟火”。通过“历史之径”串联文旅资源,通过“小微商业”激活街区经济,通过“惠民空间”提升市民归属感,方能实现有温度的城市更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