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春,伴随着昙华林三期开放的好消息传来,昙华林的拼图终于完成,52处百年历史建筑完成升级,青砖红瓦,满墙繁花,武昌老城市再次鲜亮起来。

说起昙华林,新老武汉人都知道,但是昙华林历史远比我们知道的要丰富得多。
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北依凤凰山、螃蟹岬,南抵粮道街、胭脂路,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城肌理和传统街巷格局,是武汉市历史遗存最为集中的片区之一。
1200米的主街,说长不长,却遍布着西式建筑、现代名校、名人公馆、江夏民居……五方杂处,风格各异,堪称中西建筑街头博物馆,是展现武汉市古城文化、革命文化和科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段。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抗日战争,都在这里留下了重要的印迹。同时大批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此办学教学,为武昌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作为武汉市历史遗存最多、历史内涵最深厚、历史建筑风貌最突出的片区,2005年,政府正式启动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提升工程。保留、整治、延续与创新在修缮过程中灵活运用,新旧形式的互动与新老材料的对话唤醒时空记忆,原有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保留。

保护街区传统格局,延续街区历史风貌
此次修缮改造以52栋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为核心,保护“三山鼎立、古城中轴”的整体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螃蟹岬、凤凰山和花园山为核心的空间格局。通过对上千年历史形成的历史遗迹、城市空间格局、街巷肌理的梳理,形成“历史名人故居路线”“山地文化建筑路线”和“人文艺术体验路线”三条轴线,基于武昌古城修建性保护规划,有机整合路线资源,以建筑修缮为基础,以街巷肌理为脉络,激活昙华林街区。百年老建筑变身街头博物馆,展开武汉近代历史画卷,成为国内文青热门打卡新地标。

昙华林核心区整治前鸟瞰
图 / 中南建筑设计院

昙华林核心区整治后鸟瞰
图 / 中南建筑设计院
创新采用适用性方法,保护修缮历史建筑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形态、不同保存现状的建筑,把握“最小干预原则”,通过修旧如旧、新旧结合、修缮更新的多元修缮策略,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数字3D打印、BIM模型设计等创新技术辅助开展建筑修缮。
修旧如旧——对于大量文保建筑的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建筑形制和材料尊重历史和原有特性,对于历史原物破损部分以保护为主进行原状修缮,对于历史原物缺失部分考证历史形式原状复原,对于原状不可考的缺失部分根据风貌协调原则进行设计。

瑞典教区主教楼修缮前

瑞典教区主教楼修缮后
新旧结合——针对部分建筑风格独特、保存状态较差的建筑,采用新旧结合方式进行修缮。
夏斗寅公馆原有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墙体和屋顶在时间的侵蚀下大多坍塌不存,创新与修复结合的方式是最好的选择。采用张弦拉索结构与传统木架体系结合,通透的玻璃屋顶呈现精致的细节。

夏斗寅公馆修缮前

夏斗寅公馆修缮后
修缮更新——对于大部分近代建筑遵循历史风貌协调原则进行修缮更新,保留建筑区。

打造生活中景区街区
坚持“景区、街区、社区”共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为最大限度留住昙华林烟火气,不走传统景区街区“迁民出城”的常规模式,坚定与当地原住民“共建共享”的理念,用“生活”这一世代相传的载体,保护与传承昙华林的文化DNA, 用他们最原生态的生活推动昙华林诗意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的生活场景三者完美结合,培育昙华林最传统的生活气和烟火气,使商户、原住民、游客之间实现人居和谐、互利共赢。

昙华林元宵市集活动

昙华林国庆活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产业
活态传承汉绣等非遗项目,打造非遗产业聚集区。街区开设了昙华林非遗馆,集中展现了58个非遗项目;成立汉绣基地,吸引一批巧手绣娘聚集,展示售卖武汉特色手工旅游纪念品;引进马应龙国家级非遗体验店、扬子江省级非遗体验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互动传承非遗文化,增强非遗项目自我造血能力。

昙华剧场举办汉绣展

武昌古城非遗“技·忆”节
引入新功能新业态新活动
结合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对9栋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传承、活态利用,引进书店、剧场、非遗项目及特色网红餐饮,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利用街区博物馆、展览馆、城市书吧、美术馆、艺术馆、演艺场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感知、体验优秀文化的开放式平台,既能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商业价值,也做到了文化产业的运营推广。
在百年优保建筑徐源泉公馆,引进了东棠人文酒馆和亼美术馆。亼美术馆汇聚了武汉本土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家,以沙龙的形式开展艺术交流活动。

东棠人文酒馆

亼美术馆
在百年优保建筑夏斗寅公馆,创办了昙华剧场,以脱口秀、舞台剧等形式,实现历史建筑与新潮演艺的百年对话。
在百年优保建筑瑞典教区,引进和创办了考古匠文遗产业园、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昙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文化业态,将文化产业园和公益场馆相结合,让百年建筑重现生机,让文化内涵直观可感,与游客产生互动。

昙华剧场

考古匠文遗产业园

马应龙昙华林体验店

扬子江非遗汉点店
近几年昙华林获评“2020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湖北省旅游休闲街区”“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湖北2021年度繁荣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2022年繁荣夜间经济项目”“2022年繁荣夜游经济项目”“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荣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经营商户共计283家,全年客流量9107869人次,商户全年营收6.38亿元,全年纳税额度共计3187.75万元。2024年昙华林春节总人流量307077人次,总收入2149.53万元。
历史建筑是石刻的史书,书写着城市曲折前行的历史。昙华林街区的修缮与改造承托了历史与新生,对于武昌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价值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第三期城墙博物馆等建筑落成,昙华林的故事正式开启了新篇章。夏至已至,趁着阳光正好,夏风微凉,到老地方看看新故事吧!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