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共同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研究谋划“武汉行动”,共同推动武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我局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下为原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陈韦的发言内容。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 陈韦
一、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武汉的发展机遇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贸易规则正在重塑,我国将从过去出口—创收—消费的循环转向消费—创新—输出的循环,从“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模式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模式,对标美国、欧洲等中部城市,比如以内需经济为主的美国,机场货邮吞吐量前5名城市中有3个都位于中部城市,超过了全美1/3的航空货邮吞吐量,国内货运量占比达到87.6%,中部城市芝加哥铁路货运量占全美比例超过34%,初步估计未来中部地区贸易物流潜力将是现在的10倍之上。武汉要充分把握好国内大循环发展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抢抓内需型贸易物流中心建设机遇,吸引商贸业、制造业、金融业、科技产业等各类产业布局,从而加快建设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长江航运中心,加速推进武汉“五个中心”建设。

二、城市要像“全周期健康管理”构建全链条治理模式
借鉴医疗领域的“预防-保健-诊断-医疗-康复”五阶段理念,构建城市全链条治理模式。一是风险“预防”,提前规避各类“城市病”,预判各类风险(比如人口流失后城市的设施过剩风险、产业发展风险、土地债务风险等),通过建设韧性城市预留弹性应对风险变化。二是设施“保健”,夯实“城市筋骨”建设,比如骨干交通、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城市“体检”,运用人工智能AI监测交通、环境等“城市体征”,及时发现问题。四是精准“治疗”,针对产业空心化、交通拥堵等各类“病症”,制定规划策略,实施精准治疗。五是运营“康复”,注重城市建设后长效城市运营机制建立,让城市持续“焕发活力”。

三、突破发展瓶颈,用规划创新打开发展空间
当前城市发展进入瓶颈期,规划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规划理论、理念、技术手段和治理方式都要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一是规划理论方面,传统规划依赖城乡规划学、工程技术学、美学等,而现在要整合土地经济学、公共财政学、风险管理学、法律政策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懂经济测算、债务模型、风险评估、政策手段等,通过建立“存量规划实验室”,整合规划、土地、经济、政策等领域人才开展规划理论革新,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二是规划理念方面,传统规划的核心使命为“开发空间资源”,而现在转变为“优化空间治理”,规划不再是制造更多图纸,而是提供城市发展的动力源,规划从“土地财政附庸”到“城市治理核心”的重构,是规划的专业价值和理念重新回归——作为“决策支撑者”,提供城市发展新动力,防范城市发展系统性风险;作为“公共利益守护者”,确保财政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作为“治理平衡者”,在复杂博弈中寻找最优解。三是规划技术方面,要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运用AI算法实现规划方案的动态模拟与效果预评估,辅助科学决策,让规划更科学、更精准。四是规划治理方面,要从“被动管控”转向“主动赋能”,一方面要坚守规划理想,越是经济下行困难时期越不能随意调整规划,不能破坏规划整体性,要坚持规划延续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另一方面要主动创新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让规划理想得以实现,比如将空间规划与投融资规划、产业规划深度耦合等,确保“理想蓝图”与“现实需求”的动态平衡。

四、破解资金难题,把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资金
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资金缩减,传统“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但这恰恰倒逼我们转变思路——从“资源管理”升级为“资本运营”。一是建立“城市资产负债表”,全面梳理政府掌握的各类资源资产,包括土地、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等,通过REITs等金融工具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二是创新“空间价值实现”机制,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重点功能区、滨江滨湖等价值潜力区域,通过片区综合开发、增值收益分成等方式,充分释放前期公共投资外溢价值和生态价值溢出红利,反哺城市建设。三是打造“政策杠杆”体系,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通过容积率奖励、开发权转移等政策工具,“以小博大”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用市场的逻辑、金融的思维破解资金困局。

五、制定行动计划,汇聚全社会发展合力
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必须打破传统“政府主导、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制定行动计划要有利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型合作生态。一是要有利于吸引企业来武汉投资兴业,出台激励政策,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实现优质项目优先供地、优质企业优惠税收、优质产业优待配套、优质人才优享服务、优质成果优厚奖励;构建“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从项目谋划到落地运营的“全过程”服务机制,优化城市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敢于投资。二是要有利于吸引国内国外顶尖设计机构来谋划武汉发展,依托武汉“设计之都”品牌优势,集聚全球智慧资源,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滨水空间营造等关键领域,引入国际一流团队,实现“国际视野+本土智慧”的有机融合。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汇聚发展合力,以创新务实的举措破解现实难题,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开创城市未来。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