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微信   微博   繁体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动态»图片新闻

推进长江大保护,武汉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

2020-09-17 09:13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这座刚刚经历了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验的英雄城市,正扎实苦干、砥砺前行,推进长江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长江武汉段上空,空气通透,一眼可见6座桥。记者陈卓 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一瓢舀起两江水,半杯清茶三镇香。”武汉地处古云梦泽,优于水而不忧于水。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武汉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的执着与努力,引世人瞩目。
  9月9日,《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出炉。“建设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加快长江碧道等慢行系统改造”“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岸线整治”等关键词句,再次将总书记嘱托、老百姓期盼融入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多年探索与实践,武汉致力高质量发展、守住绿水青山的决心,一直未变。 这座刚刚经历了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验的英雄城市,正扎实苦干、砥砺前行,推进长江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两江四岸,一幅美丽画卷
  9月10日21时,长江武汉关水位退出25米设防线,武汉终止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今年汛期,江汉公安分局民警陈晓健特意带着家人去了一趟龙王庙。
  1998年,37岁的陈晓健与另外15名抗洪英雄,在这里立下一块“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 “当年险象环生,如今安然无恙。”陈晓健感叹,包括龙王庙在内的9处两江干堤著名的防汛险段,现在已华丽变身为景点公园。

8月23日,汉口江滩迎来恢复开园后的首个周末。记者刘斌 摄


  长江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入境,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横贯武汉市,流程145.5公里;汉江武汉境内流程62公里。
  以江为轴、南北两岸对峙,江河交汇、河湖联通。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格局,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武汉江滩。如今,经过多年蜕变,武汉江滩已从防洪岸滩变身百里画廊,并逐步以更加开放、国际化的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形象呈现。
  从汉口江滩到武昌江滩,从汉阳江滩到青山江滩,依江而建的生态滨水空间,正一寸一寸生长。

青山江滩的绿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景观。记者胡九思 摄


  9月13日傍晚,青山市民汪文俊带着孩子在位于建设四路和建设五路之间的青山江滩玩平衡车。
  8月10日,青山江滩公园恢复开园后,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开车十分钟带着孩子来这里。“这一片江滩有沙滩,还有塑胶缓坡,很适合孩子玩。”

孩子们在青山江滩绿道上,练习轮滑。记者胡九思 摄 


在汪文俊的印象里,过去这一片遇上大雨经常会淹水,青山江滩公园建成后,淹水成了历史。
  2015年6月建成开放的青山江滩公园,因被注入了“海绵城市”理念,被形象地称之为“会呼吸”的江滩。

青山江滩边的足球场成为周边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记者胡九思 摄


  对于“海绵”和“会呼吸”这类新鲜词汇,饱受渍水之苦的青山居民陈龙理解透彻。
  陈龙说,今年入梅后的每一场暴雨之后,他都会去不远处的江边转悠。“原来下雨必须穿套鞋,现在不管多大的雨,雨一停,地面就没有水了。”
  作为全市首个“江、滩、城”三位于一体,青山江滩把环境、生态、海绵理念与休闲娱乐防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武昌月亮湾江滩。记者李永刚 摄
  

汉口江滩——主打休闲;
  武昌江滩——重在观景;
  汉阳江滩——弘扬大禹治水文化;
  青山江滩——海绵城市;
  汉江江滩——运动休闲。
  两江四岸,五大江滩,各具特色,美丽如画。

如今,这份努力还在继续,这份美丽将更加夺目。
  目前,武汉正积极谋划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长江段,上至白沙洲、下至天兴洲,汉江段,上至长丰桥、下至河口,两岸腹地分别延伸至汉口中山大道、武昌和平大道、汉阳鹦鹉大道。

生态优先,加强沿江岸线管理,严控景观视觉廊道,注重空间留白。未来的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将成为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城市记忆得以传承,市民拥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
  打造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
  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让自然、城市与人之间更加亲善如水,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9月12日傍晚,武昌临江大道渡江文化长廊游人如织,伴着江风漫步纳凉。记者何晓刚 摄
  

十年禁渔,一个好的开始

8月19日13时左右,市民吴先生在长江武金堤张家咀的江边,看到江面上有10多头江豚追吃小鱼,场面十分欢乐。

  江豚追随轮渡、追食小鱼的画面,成了“老武汉”年代久远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的场景,如今重现,视频传到网上,引来近百万人次浏览。
  透过热闹,“内行人”看出了门道。
  对于这样一幅久违的画面,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王洪铸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以来,长江水生态短期内有向好转变的趋势。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武汉晚霞漫天,城市东边出现美丽彩虹,雨后初霁的武汉美如画。记者任勇 摄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克雄将江豚的再次出现与十年禁渔联系起来。“长江武汉段实行全面禁捕以后,生态环境向好、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缓水区小鱼多了,吸引了江豚前来捕食。”王克雄说,“在长江干流中,能一次见到几头江豚都是幸事,这次在武汉城区江豚成群出没确属罕见。”
  江豚再现的消息,让全社会主动认识到禁捕的益处,看到禁捕的成效,自觉加入到“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长江禁捕公益宣传中。
  7月1日零时起,武汉对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实施十年常年禁捕。
  7月3日,长江、汉江武汉段十年禁捕首案告破:长江、汉江禁捕第3天,武汉水上警方与东西湖区渔政部门在汉江东西湖区水域联合执法时,抓获正在使用地笼进行非法捕捞的犯罪嫌疑人蔡某,现场查获地笼50米。
  市民们通过媒体知晓禁渔消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
  江岸区新村街居民杨汉明,以前隔三岔五会去离家不远的鱼滩上买江鱼,“卖江鱼的好久没来了。”杨汉明清楚,长江禁渔十年,“是为了以后能吃到更好的鱼”。
  “每次电锯下去,我都感觉心头疼。”8月6日上午11时,62岁的刘建汉和64岁的李世华在江边冒着高温亲手送别了陪伴自己20多年的渔船,成为汉阳“两江护渔队”的护渔信息员。
  这两名“江划子”从小就住在汉阳江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岗后办理了渔民证成了渔民,各自打了一条木船,靠打鱼维持全家的生活。
  20多年来,靠着打鱼,两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都从昔日砖瓦房搬进了楼房,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这两条渔船功不可没。”
  亲手拆掉一家人的“功勋船”,心有不舍,但他们也明白事理,“打鱼是为了小家,护鱼则是为了大家”。

2019年7月,傍晚时分,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众多小朋友在父母的陪同下在这里玩水。记者任勇 摄


  渔民上岸,未来的路在哪里?
  8月31日,东湖高新区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6名退捕渔民现场签约成功;
  9月6日,武汉市禁捕办组织了第一期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培训班,百余名渔民学习种养知识,在学习中寻找就业方向;
  市人社部门多次调研和渔民座谈,指定了“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
  青山一带的食客发现,过去经常光顾的“江水江鱼”酒楼,已“改换了门庭”,菜品也由特色江鱼江虾变成了平价土菜。7月18日,酒楼老板陈小义将他用了16年的“江水江鱼”店招换成了“将水将鱼”。
  陈小义是安陆人,2004年在青山区的长江边开了家专卖江鱼江鲜的小店,凭着几道江鲜招牌菜,七八张桌子的小店变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江水江鱼”特色酒楼。 换了店招,换了菜单,陈小义还在店门口贴上了不售江鱼的承诺公告。
  一段时期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对含有“江鱼”“江虾”“江鲜”等字样的餐饮招牌和菜单进行了拆除、更换,共清理涉江鱼餐馆酒店招牌275个、菜单3983份。
  9月8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餐饮协会印发《规范餐饮服务单位菜单指引》,明确规定鱼虾类菜品禁止使用“长江”“汉江”“野生”字样。
  “江若无鱼,何以渔?”中科院院士、鱼类学家曹文宣曾言辞恳切,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
  武汉十年禁渔,一个好的开始。
  决胜未来,一份责任担当
  9月12日9时左右,江汉区民族街61岁居民赵正春带着游泳圈,来到王家巷码头长江江边,和几个老友相约游泳。
  赵正春的记忆里,从武汉关至龙王庙这一带,过去有20多个码头,经常有人在这里上下货物、搞维修,昼夜马达声,喧闹嘈杂。“现在好了,成片码头消失,江面开阔,水面干净。”
  这一改观得益于长江、汉江非法码头及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的“革命性”整治:103个码头优化调整,47公里岸线清理腾退。145公里长江武汉段秀出最美岸线。

随着武汉沿江江滩的改造升级,江滩已成为武汉的一道靓丽城市风景线。图为市民在青山江滩打太极。记者胡九思摄


  近年来,武汉将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
  要什么?弃什么?禁什么?干什么?武汉将水污染防治列入《武汉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
  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南岸嘴,位置得天独厚,堪称“城市之心”。自2000年动迁至今,30余种开发设想曾放置武汉市领导案头,却始终没有落笔——“一时看不透,宁可不动,避免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南岸嘴留白至今。
  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哪里出现问题,辖区主要负责人会被约谈。“水考”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说,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办法牵住了“牛鼻子”,牵动了沿线政府汇聚更多的力量参与长江大保护。
  2019年,长江武汉段11个跨区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水质均实现好转,长江武汉段两个“国考”断面杨泗港、白浒山水质达到II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以来,长江水质稳定达到II类。
  武汉坐拥166个湖泊、165条河流。水域面积之大,居中国大城市之首。这些河湖之水大多汇入长江。河湖问题不除,母亲河难葆生机。
  “三湖三河”流域系统治理正在全市全面推开:南湖、北湖、汤逊湖,黄孝河、巡司河、机场河,是百姓期待的治理焦点,也是难啃的“骨头”。
  几天前,继幸福二路明渠后,连接黄孝河的塔子湖明渠也告别“死水一潭”变身景观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很高兴,饭后消食再不用舍近求远。

在明渠远处,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垃圾。记者王怡人 摄 


如今,黄孝河不再恶臭,巡司河恢复生机。东湖水质创出近40年最好水平。
  牛山湖重现“水下森林”奇观,“是水质变好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说,这个变化得益于梁子湖水产集团当年变养鱼为养水的决策。
  在牛山湖渔场场长汪奇汉的眼里,牛山湖水质变化就是个奇迹。2000年左右,牛山湖水质还只是IV类,根本无法饮用,现在水质稳定在II类,只用把湖水烧开,就可以直接饮用。“味道还是和小时候一样。”
  71岁的胡升老人见证了戴家湖公园的变迁。
  在上世纪50年代,戴家湖还是个千亩水面的天然湖泊,但随着戴家湖成为热电厂粉煤灰消纳场,它渐渐被填平,又渐渐沦为垃圾山,直到2013年12月,戴家湖公园启动建设。2015年5月1日,戴家湖公园开园,成为周边10余万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处,也成为武汉东部的一大片绿肺。
  在胡升眼里,戴家湖命运变迁是中国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张蓝图绘到底,武汉在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滨水生态绿城的步伐中越走越劲。
  守护绿水青山
  武汉,一直在行动


相关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