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微信   微博   繁体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动态»工作动态

落实“一主引领”提升城市能级,推进精致武汉建设绘就更美蓝图

2022-01-04 14:49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640.webp.jpg


建设一流的城市,要做好增强城市功能、品质的两篇“大文章”,这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市民生活幸福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用一流的规划方案引领着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功能与品质双提升。

在增强城市功能上,该局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实现“一主引领”。

在增强城市品质上,不仅拓展城市绿色空间“面子”上的美化,又让居住空间的“里子”更具品位。

展望2022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将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狠抓区域战略布局,加强城市能级提升


今年4月,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召开,推进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联合8个城市相关部门共同发力,强化规划引领,加强规划衔接,实现九城共赢。各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加强城市间的横向衔接,推动“规划同编”。

下一步,该局将完成《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并按程序报批,统筹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和交通、产业、生态推进布局,做强武汉经济发展腹地。

同时,全市的空间格局也将实现“提档升级”,该局将加快推进《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形成市域“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发展格局。未来,城市规划将以重点功能区为抓手,落实“五个中心”建设空间,推进沿江商务区、中法生态城、天河会展新城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

为了强化交通枢纽支撑能力,规划部门还将推动“四网融合”,加快推进超“米”字形高铁网络,高水平规划建设汉阳站、武汉天河站、长江新区站等高铁站。


拿出绣花功夫,精细提升城市品质


“扮靓城市天际线,精心搭配建筑‘外衣’,在两江四岸地区,打造一批标志性区域、街道、建筑。”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彰显城市的风貌特色,规划部门将高标准地进行城市设计,加强对重点地区城市天际线及建筑高度、建筑色彩等管控。

武汉还将以重点功能区、亮点片区、历史风貌街区为重点,探索城市更新的实施模式、政策措施、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用绣花的功夫,对整个城市进行一次‘微创手术’,让老旧小区更有文化氛围,更有魅力。”同时,规划部门将大力推进三阳设计之都、武昌湾等重大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建设。

加快构建“15分钟生活圈”也是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将着力打造宜居、韧性的城市,从居民的基本保障、品质生活、艺术熏陶等方面,全面提升武汉人的生活品质。”


探索生态保护新路,共建共享生态武汉


近年来,武汉始终严格保护和管控生态资源,早在2012年就将全市75%的国土空间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划定了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446座山体本体线和保护线。

新时期,又该如何从更深层次,用更科学的治理机制,来解决当前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负责人介绍,未来,该局在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将拿出更强的举措!

其中,该局将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以“三调”成果为基础,开展常态化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建立统一、全生命周期的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并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利用体系,编制完成《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启动实施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根据计划,该局还将持续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对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零容忍”,全力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完成存量建设用地消化处置任务。



聚焦城市空间“美颜”谋划城市品质提升


今年夏天,不少武汉市新晋景观频频登上热搜,如郊野梯田一样的琴台美术馆,即将变身创意幼儿园的万科城市更新馆,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汉阳钢厂艺术中心……武汉凭借越来越高的城市“颜值”火“出了圈”。自2017年武汉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设计试点以来,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创、宜居、宜乐、宜游,成为了我市不断探索创新的目标。

“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支撑。”挥别“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长期向好的态势从未改变,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从城市暖意、诗意、锐意等方面谋划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努力“绣美武汉”。



生活品质更暖意:构建全龄友好空间圈层体系,实现绿色出行生活方式


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就是让市民生活更具暖意。日前,不少市民在城市留言板建议:多以1米的视角看城市,站在儿童的角度做规划。其实,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解放公园、蛋壳公园和汉口江滩沙滩游乐场等地,都设有专门的儿童游乐设施。不止于此,针对老年群体,规划部门计划建设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市民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品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构建全龄友好的城市/区、街道、社区三大活动空间圈层体系,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能在家门口的社区综合体享受到“一站式”服务,营造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幸福场景。

另一方面,基于“双碳”背景,该局也致力于绿色交通的规划布局与碳排放“抢时间”。据悉,2022年该局将加快实施轨道交通第四期、超前谋划第五期轨道建设规划,围绕建设“世界级地铁城市”战略目标,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枢纽节点转换效率,倡导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绿色出行。同时,进一步提升慢行环境品质,解决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痛点。



形象品质更诗意:塑造中心城区标志性形象 彰显新城区城市风貌特色


近年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前谋划,从构建城市总体格局到刻画建筑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城市设计,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以重点功能区为引领,以新城中心为切口,塑造建筑特色化,街道精致化,空间艺术化。

下一步举措中,建筑特色化将围绕文体、社区、医疗、校园、商业等民生建筑和两江四岸等重点功能区塑造个性化形象。让更多以武汉市图书馆新馆、大艺博、华中生态城为代表的高颜值建筑景观亮相武汉街头。

街道精致化将以中心城区慢行街道体验提升为重点,营造更具人性化与历史感的街道场所。围绕汉口历史之径、武昌得胜桥千年古轴、汉阳显正街,以线带面推进汉口、武昌、汉阳三大历史风貌区整体保护、风貌统筹和功能更新。

空间艺术化则以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为理念,引入知名大师作品,打造有质感和品位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打造以江汉关城市阳台为代表的大尺度公共空间,同时塑造一批小而美的小微公共空间和口袋公园,让城市更具诗意。

随着城市设计对武汉“颜值”提出更高要求,我市需要打造一批标志性建筑彰显城市“气质”,引领城市风貌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邀请世界知名规划、建筑、景观大师,通过国际征集开展两江四岸重点片区、标志性建筑簇群、公共景观等设计,塑造一批国际化封面级城市地标,展示武汉现代化都市形象。

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的风貌格局。2021年3月,《武汉市新城区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发布,意味着新城区也即将深入推进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工作。据了解,正式发文后,各新城区将按照“一城一品”的原则,从规划源头明确各自风貌格局和单元设计指引。为中法生态城、天河枢纽站等更多新城功能区描绘城市设计美好蓝图。



管理品质更锐意:出台武汉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组建国际化高水平专家联盟


武汉山水资源丰富,有着建设宜居城市的底气,规划部门从源头出发,充分释放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12月3日,《武汉市滨水临山地区规划管理规定》正式发布,规定指出,武汉滨水临山地区新建项目应留出望江、望湖、望山的“视线通廊”,并且要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城市天际线,让城市的碧水蓝天绿地与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将城市风光“还景于人”,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下一步,我市将基于《武汉市滨水临山地区规划管理规定》等文件,出台武汉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明确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在设计、管控、实施各环节的政策要求,确保“一张蓝图”落到实处。在住宅建筑管理方面,还将出台新一版“汉十条”,对武汉建筑外立面、建筑色彩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城市美景的幕后推动者,武汉规划人仍在不断探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期市局将汇集城市设计、风貌管控、建筑设计、景观园林等各领域专家,建立城市设计与建筑方案审查专家库,发挥专家在城市设计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的武汉联盟设计平台,通过设计竞赛和各类方案征集的方式,开展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设计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支撑和推动武汉城市设计水平持续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 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


城市功能强,城市美,居民生活才会更美好。而做强、做优城市功能,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抓好规划落地,立足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整体效能,力争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要求,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发挥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合一管理的优势,2018年4月份就启动了《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土空间规划融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

同时,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按照“多层合一”的思路,同步编制区级规划,精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界”,完成控规升级版和村庄布点规划,“总—专—详”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从总规到国土空间规划,这不是简单地换一个名称,也不是形式上的拼凑,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以及更可持续。”

到2035年的近20年时间里,武汉将处在重要的城市转型期,这版规划也肩负着城市发展的新使命。

本次规划草案提出了“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的城市发展愿景。“城市愿景代表了人们对于城市未来的憧憬与设想,这将成为制定空间政策、指引国土空间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该负责人解释,武汉的城市发展愿景这是一个多维度的目标:前半部分体现了城市“硬实力”目标,后半部分则是“软实力”目标,展示了武汉既要追求城市高质量的发展,又要为市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决心。


锁定城市片区功能定位,让规划精准传导“落地”


“为城市的每个片区制定一个清晰的、可持续的发展路线,有利于规划内容精准‘传导’,这样各个部门才能更好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法半岛小镇的快速开发建设,得益于在实施规划中明确了区片的功能定位,后面再推进建设起来就相当顺利。

目前,生态城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中法半岛小镇“大幕拉开”——法国生态度假综合体、动漫主题乐园、国际网球学院等多个中法及欧洲合作项目顺利摘牌,即将开工建设;近期,航空科学园、中欧中心等法国优势产业也即将入驻。“备受关注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是中法两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元首项目’,更是武汉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类似中法生态城这样的功能区片,全市一共有349个,此外还有735个功能单元。按功能区组织编制实施性规划、城市设计等,武汉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功能区成片开发、集中建设。这个过程按照“目标—职能—空间”传导路径,创新功能区体系和分区用途管控措施,将打造“五个中心”落实到了具体的空间。

按照这样的规划建设思路,近年来,规划部门先后推进了汉口滨江、杨春湖、四新国博、武昌滨江、汉正街、天河会展新城、中法半岛小镇等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有力支撑了国家中心城市重要功能落地。

“这些重点功能区的发展必将用自身的经验证明,以超前规划为引领的城市建设,将体现区域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未来,该局还将联合相关区政府推进汉口滨江商务区七期、大白沙、金口新城、天河会展新城、汉阳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以实施性规划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品质。



“十四五”开局之年,规划人这样干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望过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下主动作为,在全国率先编制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上位依据,通过功能传导,指导实施性规划和控规编制,铸就了武汉规划体系构建的重大革新。

一年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城市能级和品质“双提升”,助力武汉高质高效发展。



完成总规草案编制,主动谋划城市圈空间规划


“总规”是城市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2021年7月,《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为实现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有规可依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从落实“长江大保护”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尊重自然锚固山清水秀的生态框架、彰显魅力打造世界滨水文化名城等7大方面,提出武汉构建“一主四副”的城镇空间格局,打造“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魅力武汉”。

目前,已有30余城市来汉交流该版总规编制的“武汉经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省自然资源厅也多次听取汇报并给予高度肯定,提出希望武汉争创国土空间规划典型样板的要求。

立足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部门又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一主引领”战略部署,主动谋划编制了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武鄂同城化空间规划及两江四岸、四大副城、地铁城市、地下空间、畅通工程、医疗设施、养老设施等重大专项规划,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把好了“主动脉”。


成立产业联盟保护绿水青山,筑牢底线严守耕地红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武汉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3月27日,中国武汉第一届生态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在汉举行,会上,武汉首次吹响跨行业生态保护力量“集结号”,联合规划设计部门、施工建设、产业运营等单位成立“武汉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

联盟致力于挖掘武汉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促进发挥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为武汉打造蓝天碧水的环境,提供“规划—设计—实施”三位一体的全过程服务。武汉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迈出的这一步,足见其守住绿水青山的决心。

随后,武汉市陆续启动《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制定《武汉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意见》,出台《武汉市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施方案》,在做好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同时,严守耕地红线。

天更蓝了,城更绿了,是市民们最直观的感受。据了解,未来我市将持续开展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保护修复,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创新政策加强用地保障,实现“拿地即开工”


项目应保尽保。数据显示,1-10月实现了全市批复建设用地1845.6公顷,比2019年同期增长近六成。

如今,随着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升级,土地集约利用也顺应市场“转型”,给出了重大利好。据悉,今年来,市局积极落实国家自然资源部“两集中”工作要求:即对住宅用地集中公告、集中供应,确保了住宅市场供应稳定。同时,全市范围内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其他工业集中区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就是对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的工业用地,实行带规划方案挂牌出让。原本需要几个月才能办结的手续,实行“标准地”出让后,企业只需拿地缴清费用、作出承诺,便能领取相关许可证,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这一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探索,为武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新动能。


扑下身子狠抓蓝图落实,塑造独具个性的城市景观


为了让城市更具美感,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精细、精准、精湛为目标,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其展现出最吸引人的面容。曾受联合国人居署“点赞”的东湖绿心、中山大道等一系列创意公共空间,既提高城市美感,让城市多一份写意空间,又能让市民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规划蓝图上下足功夫,如何确保落到实处?今年来,该局针对两江四岸地区编制了总体规划,针对汉江两岸编制了整体城市设计,并按照“设计-管控-实施”全周期模式推进城市设计的落地实施。开展了中法生态城半岛小镇、三阳设计之都、天河会展新城等一批重点片区实施性规划编制,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规划与招商同步推进的模式,精准实施规划蓝图。下一步还将出台相关管理实施意见,真正扑下身子狠抓蓝图落实。

2021年7月,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前期实施多年的“三边”规定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修订。对全市域江边、湖边、山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侧重于保护山水资源,打开武汉显山露水的生态天际线,塑造独具个性的城市景观。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赋能的重要工具。“在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献力方面,我局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智慧化探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7月,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获批为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国土空间规划类重点实验室。未来,仿真实验室还将继续开展前沿研究,上线碳排放与碳中和、机器规划等功能模块,为城市发展提供“智慧大脑”。


化解“问题房”办证难题,率先开展居住权登记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区政府及规划、建设、房管、城管、税务等多部门共同努力下,终于解决了该项目的办证难题。自2019年开展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房”化解工作以来,武汉共完成69万余套“问题房”处置工作,其中仅2021年就处置了33万余套。

“不动产登记是与市民最亲近的部门,在窗口工作看遍人生百态,更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好市民‘贴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该局积极开展“不动产登记进社区”活动,将政务服务窗口搬到市民家门口,服务市民近十万人次。

2021年初《民法典》施行后,居住权作为其中的新亮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回应群众期待,保障居住权人的合法权益,今年6月,该局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结合武汉实际,率先研究制定了武汉市居住权登记操作规范,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居住权登记的城市之一,首例登记案例曾获央视报道。

相关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