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微信   微博   繁体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动态»工作动态

推进武汉疫后重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2020-10-16 15:04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对武汉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城市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受到极大影响,武汉市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面临重大考验。同时,在应急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运行管理、基层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围绕落实中央支持湖北、武汉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恢复并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2月疫情控制初期即开展《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编制工作,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作用,积极谋划灾后重振事宜,评估疫情影响,同时考虑有可能出现重大危机时的持续防控预案,重新审视规划重心及城市发展重点举措,凝聚全市共识,形成疫后重振合力。

一、规划定位

地质、洪水等传统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应对疫情等新型灾害的灾后重建、重振,不仅要考虑物质性空间和设施的重建,更应关注城市发展对投资、企业、人才、信息等吸引力的恢复和提升。因此,疫后重振规划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恢复,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物质、设施、信心等多方面恢复、重振的规划,是技术方案和一系列政策、计划和标准的综合型行动规划。

01战略性规划

兼具问题导向、趋势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疫情凸显的主要问题和短板不足,分析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治理体系产生的重大趋势,树立人民城市的价值导向,实现武汉更健康、更具吸引力的发展。

02政策性规划

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互为补充。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从健康城市指引、韧性安全建设、社区治理、智慧规划等各个方面促进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优化。

03行动性规划

加强近期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空间落地。谋划并统筹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补短强基、体系完善、特色鲜明、近期见效的重点项目区体系,切实发挥空间规划保障作用。

二、内容框架

梳理国内外灾后重建的案例探索,结合武汉此次疫情事件的实际影响,为加强规划的引领性、协调性、可行性、功能性、前瞻性,本次规划构建了“1+5+X”的规划框架。

图1:“1+5+X”的规划框架

“1”是《疫情影响评估及疫后重振规划纲要》,突出战略性、综合性,重点解决疫后重振的目标、路径、策略和举措等重大问题,同时修正和指导城市长远发展规划。

“5”分别是《医疗和公共卫生专项规划》、《应急系统与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健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规划》、《经济复兴与产业重振专项规划》,分别从医疗卫生、应急防灾、智慧社区、健康城市、经济重振等多方面深化提出专项规划。

“X”包括一系列行动计划、政策标准、建设指引等方面内容,主要包括“6”个三年行动规划,是针对重振规划与专项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灾后重振的政策和行动规划,包括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完整社区建设、环卫设施和应急保障、健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综合交通和应急物流、功能区和亮点区片建设等,以及若干政策标准、建设指引等。

三、创新特点

01 树立“安全-健康-繁荣”递进式的纲要目标

构建“安全-健康-繁荣”的递进式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供给健康生态的高品质空间为基本目标,在实现城市安全、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繁荣发展。

(1)致力于建设一个安全的城市,消除影响城市安全的各种风险与隐患,强化城市应对突发疫情的公共卫生及医疗设施建设,促进组团形态的空间发展模式,为人民创造安全的生活空间。

(2)致力于建设一个健康的城市,全面实现城市厚度和形象的提升,将健康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空间、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营造有温度的社区氛围,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3)致力于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全面实现城市的持续繁荣,为城市经济提供更包容的发展环境,确保先进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在城市中不断生发,让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平等地享有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02 突出健康重塑、社区重治、经济重振、智慧重树四大战略举措


 

图2:四大战略举措

以健康重塑为基础、以社区重治为基石、以经济重振为动能、以智慧重树为支撑,支撑实现武汉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1)从持续发展(设施供给)的视角下,认识健康城市建设的供与需,作为未来城市普遍的价值共识,健康城市是疫后武汉重塑城市品牌的重要方向,武汉将通过多维度的健康重塑,打造成为全球健康城市的典范。

(2)从产业演替(经济升级)视角下,认识武汉产业发展的危与机,经济重振作为恢复武汉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基础,核心在于恢复武汉对企业、人才、投资、信息的吸引力,将武汉打造成为有吸引力的繁荣创新之城。

(3)从以人为本的视角下,认识社区建设的表与里,社区治理是直接保障市民生活和健康的第一条战线,应将其作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通过软硬兼备的举措,逐步实现良好的社区自治,全面实现“全国社区建设典范”,为“全国宜居城市”提供支撑。

(4)从全系统视角下,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刚与弹,紧抓智慧城市发展契机,力求实质性的建设推进,以智能化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

03 以5大专项规划支撑“安全有保障、宜居有品质”的发展图景

秉承安全城市、宜居城市、宜业城市的发展理念,建立“安全有保障、宜居有品质、发展有动力”的规划框架,突出推进5大专项规划。

(1)医疗和公共卫生专项规划。从补齐疫情凸显的公共卫生短板出发,推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构建形成“平战结合、均好覆盖”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落实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救治圈,建设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2)应急系统和防灾减灾规划。立足应对全灾种,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应急系统规划,构建生命线、安全保障圈、应急避难场所等“条块融合”的综合防灾体系,明确相应空间安排和设施配置,制定多场景应急预案,织密城市应急处置网。

(3)健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规划。围绕“大健康”(健康中国和健康武汉)战略实施要求,着力优化武汉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加快提升生态框架功能,合理降低人口和建设密度,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育、养老、慢行系统等设施数量和质量,按照10分钟活动圈、12分钟文体圈布局居民健身、休闲、游憩等活动体系和设施,打造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健康城市空间环境。



图3:10分钟活动圈

(4)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为导向,立足不同人群需求,优化社区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加强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并强化智慧社区管理,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建设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智慧、宜居的完整社区。

图4:15分钟生活圈

(5)经济复兴与产业重振专项研究。通过疫后经济重振化“危”为“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红利,重塑武汉市经济产业发展信心,从容应对国内和全球经济新变化,促进武汉在创新经济、韧性经济、数字经济、开放经济领域形成新优势,促进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04 以行动、政策、指引落实“从蓝图到实施”的发展路径

面对疫情发展全球化、经济影响扩大化,以及可能出现的疫情防控长期化等新形势,建立从蓝图到实施的发展路径,形成“目标—策略—行动—项目”的内容框架,通过一系列重大行动规划的主动策划和实施,实现疫后重振发展。

(1)强化多要素的健康卫生保障。一方面通过实施“医疗卫生设施提升行动规划”,争取落实国家重大医疗科研等相关支持,推进重大疫情救治设施建设,全面建成武汉医疗卫生设施体系,保障居民健康;另一方面实施“环卫设施和应急保障行动规划”,系统完善环卫处置、污水以及电力、应急水源等设施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韧性。

(2)强化多层次的宜居环境建设。一方面从基层社区入手,通过实施“完整社区建设行动规划”,争取国家支持和各方面力量参与,推动城镇老旧社区、乡村社区的分类型改造提升,打造15分钟生活圈;另一方面突出环境品质,实施“健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行动规划”,以政府投入撬动市场参与活力,优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加快公园体系建设,实施中心城区绿蓝网络织密工程,全面彰显武汉山水城市的特色魅力。

(3)强化多功能的城市能级提升。一方面紧抓武汉“国之中枢”特点,实施“综合交通和应急物流行动规划”,加大争取国家铁、水、空、公等重大项目,加快轨道交通和骨架路网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系统“内优外畅”;另一方面强力推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核心职能发展,通过实施“功能区和亮点区片建设行动规划”,进一步增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硬实力”和文创旅游业的“软实力”。

05 以疫后重振作战图推进项目实施落地

为全面统筹、推进和监督6大行动规划的实施落地,直观掌握项目实时动态,加快推进已开工、拟开工项目建设,保障项目用地,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资金、政策支撑,汇总形成全市一盘棋的“疫后重振作战图”。

一是突出整体性,发挥决策支撑作用。通过疫后重振作战图,及时掌握各项重大项目建设动态,强化相关工作安排的系统性,支撑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提高规划实施效率。

二是突出协同性,发挥空间统筹作用。通过加大空间统筹和用地保障,引导建设项目集中投放、协同推进,形成“成规模、成板块”的功能区建设推进模式,强化发展合力。

三是突出实效性,发挥督导推进作用。锁定任务目标和时间进度,将每项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建立督导机制,实现“挂图作战、按图推进”,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

相关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